惱人的皮膚病〜濕疹的中醫治療及保健
惱人的皮膚病〜濕疹的中醫治療及保健 洪淑英 醫師
濕疹是一種常見多發的炎症皮膚病,表現以皮疹形態多,易于滲出,病程遷延和有復發傾向為特徵。臨床上按其發作階段可分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三期。急性濕疹的損害為多形性,自覺灼熱和搔癢。日久或經治療後急性炎症減輕,皮損乾燥、結痂或鱗屑,而進入亞急性期。慢性濕疹是由急性、亞急性階段反覆發作經久不癒演變而來,有時一開始即呈慢性炎症的表現,這種損害常侷限於某一相同部位而經久不癒。
濕疹在臨床上的表現是一種劇烈搔癢,反覆發作不易痊癒的常見過敏性皮膚病。任何年齡的人都可發生。屬火熱體質者,高溫濕熱氣重的夏季是好發季節,飲食宜清淡,避免過食燒烤油炸食品;而皮膚乾燥者則常出現冬季濕疹,特別是老年人,平時宜擦油脂性的保濕乳液來滋潤皮膚,減少冬癢。皮膚病為濕疹時皮膚一定有發炎現象,所以這時說「濕疹」或「皮膚炎」應該都對。但很多種原因都可使皮膚發炎,如細菌及病毒感染、受傷等情況都可以引起皮膚發炎,所以皮膚炎不一定是濕疹,但濕疹一定是皮膚炎。
中醫認為濕疹的發病初起為風濕熱邪客于肌膚;病情進展,濕熱蘊結于內,薰蒸于外,或血中毒熱,此時多與心、肝有關;病情遷延,濕熱留戀,濕阻成瘀,或血熱博結成瘀,致風濕熱瘀併重之勢,本病後期,風熱傷陰化燥,瘀阻經絡,血不營膚或氣陰兩虛或血虛風燥,後二期多與肝脾有關。
現代醫學認為本病發生與IV型變態反應有關。
◎過敏體質:具有遺傳體質的病患是易罹患本病的主要原因。大部分患者常同時併發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及氣喘等遺傳過敏疾病。
◎新陳代謝障礙:糖尿病人易因代謝紊亂而產生濕疹。
◎內分泌失調:部分女性患者在月經前後,易因內分泌紊亂而引起濕疹。
◎精神因素:精神緊張、壓力過大,或是情緒抑鬱,均會誘發或加重病情。
◎血液循環障礙:當自主神經功能失調,或肢端血液循環有障礙,使局部皮膚血液供應不良時,均會引發局部濕疹,如下肢濕疹及肛門濕疹等。
◎消化系疾病:當胃腸功能異常,導致吸收功能失調,除了可能吸收異種蛋白,引起過敏,另外也會引起維生素吸收不良,加重過敏反應。
◎發炎:部分細菌、病毒或黴菌等感染導致的發炎反應,可能誘發或加重濕疹。
◎物理因素:炎熱、寒冷、潮濕及乾燥等氣候,過度日照或吹風、接觸動物皮毛及身體與外來物過度摩擦等皆可能引起濕疹。
◎化學因素:藥物、油漆、肥皂、化粧品及化學製劑等可能引起濕疹。
◎食物因素:魚、蝦、蟹等海鮮,鵝肉及羊肉等蛋白質食物,蔥、薑、蒜、辣椒、榨菜、咖哩及五香粉等辛辣調味物,咖啡、濃茶、可可、巧克力及酒精類等興奮性飲料等均可能引起濕疹。
急性濕疹:皮疹為多數密集的粟粒大的小丘疹、丘疱疹或小水疱,基底潮紅。由於搔抓,丘疹、丘疱疹或水疱頂端搔破後呈明顯點狀滲出及小糜爛面,漿液不斷滲出,病變中心往往較重,而逐漸向周圍蔓延,外圍又有散在性丘疹、丘疱疹,故境界不清。當合併有感染時,則炎症可更明顯,而行成膿疱,膿液滲出或結黃綠色或汚褐色痂。還可合併毛囊炎、癤、局部淋巴結炎等。
亞急性濕疹: 當急性濕疹炎症減輕之後,或急性期未及時適當處理,拖延時間較久而發生亞急性濕疹。皮損炎症較輕,以小丘疹、鱗屑和結痂為主,僅有少數丘疱疹或小水疱及輕度糜爛滲出,自覺仍有不同程度瘙癢甚至劇烈搔癢。
慢性濕疹: 可因急性、亞急性反覆發作不癒,而轉為慢性濕疹,亦可一開始即呈現患處皮膚增厚、浸潤,棕紅色或暗紅色,表面粗糙,覆有少量鱗屑,或呈苔癬樣變,有時外圍亦有丘疹、丘疱疹散在,抓破後僅有輕度滲出結痂。病變處常有色素沉著,亦有色素脫失。慢性濕疹可發生於身體任何部位,常見於小腿、手、足、肘窩、膝窩、外陰、肛門等處。有不同程度瘙癢。病程不定,容易覆發,經久不癒。
辨證論治
風熱蘊膚型
相當於急性濕疹,發病迅速,以紅色丘為主,泛發全身、劇癢、常抓破出血、滲液不多、舌紅、苔薄白或薄黃、脈弦帶數。治以疏風清熱,佐以涼血。用荊芥、防風、牛蒡子、刺蒺藜、蟬蛻、生地、生石膏,知母、苦參根、甘草、金銀花、黃芩。搔癢劇烈者加鉤藤、全蝎。
濕熱並重型
相當於急性濕疹。皮損發紅作癢,滋水淋漓,味腥而黏,或有糜爛結痂,奇癢難忍,或癢痛兼作,煩躁不安。常有小便短赤,大便乾結。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治宜清熱利濕法。方用黃柏、黃芩、白茅根、車前草、龍膽草、山梔、萆薢、地膚子、生苡仁、茯苓、夏枯草,六一散(包煎)。有化膿感染者加蒲公英、金銀花、紫花地丁。
濕重於熱型
相當於亞急性濕疹。發病較緩慢,皮疹為小丘疹、丘疱疹及小水疱,皮膚輕度潮紅,有搔癢。抓後糜爛滲出較多。伴有食慾不振,倦怠等主症。大便不乾或溏,小便清長。舌質淡,苔白或白膩。脈滑或弦滑。治宜健脾利濕,佐以清熱。方用赤茯苓、生白朮、黃芩、梔子、澤瀉、茵陳蒿、枳殼、生地、竹葉、燈心草、生甘草。搔癢較甚者加白蘚皮、刺蒺藜。
脾虛濕勝型
相當於慢性濕疹。皮膚搔癢、脫屑,或局部皮膚肥厚,色素加深,皮損表面常有粟粒大丘疹或小水疱,有時輕度糜爛或結痂,時輕時重,常反覆發作。有時自覺胃脘滿悶,食慾不振,口中粘膩,不思飲,大便多不成形或先乾後溏,舌質淡,舌體常胖嫩而有齒痕,苔薄白或膩,脈濡。治宜健脾除濕,養血潤膚。方用蒼朮、豬苓、茯苓、薏苡仁、枳殼、厚朴、車前草、澤瀉、冬瓜皮、馬齒莧、苦參根、白蘚皮、生甘草、陳皮、炒白芍、赤芍、當歸、丹參。搔癢明顯者加苦參根、白蘚皮。氣虛明顯者加黃耆或黨參。
血虛風燥型
相當於慢性濕疹。皮損肥厚乾燥脫屑,色素沉著或苔癬樣變,瘙癢劇烈,舌淡,苔薄,脈細滑,宜養血潤燥袪風。方用生地、當歸、川芎、白芍、殭蠶、白蒺藜、生苡仁、灸甘草、蟬蛻、防風、秦艽。癢甚加鉤藤、刺蒺藜。夜間癢甚加龍骨、珍珠母。
預防與調理
了解患者的工作環境及生活環境,慎戒接觸可誘發濕疹的各種因素。如染料、汽油、油漆、花粉、碳粉、洗潔精、塑料等。
避免各種外界刺激,如熱水燙洗、暴力搔抓、過度洗拭,盡量不穿尼龍化纖的貼身內衣。盡量不可抓而造成為糜爛。
忌服和外用刺激性的藥物以及魚腥類、過敏性的食物。
忌腥發動火之品,嬰兒忌食牛奶、魚肝油。
避水,忌用鹹、肥皂或化妝品類。保持局部清潔乾燥。
避風,避免過度精神緊張及疲勞,保持安靜。
皮損滋水糜爛者,忌用油膏包紮,以防堵塞毛孔,引起炎症。
飲食調理
飲食宜清淡,忌肥甘厚味及辛辣之品。
由於本病患者多由火熱、濕邪之毒相互為患,故飲食宜以清涼清淡為主,宜吃具有清熱解毒作用良性之品。如︰菊花、金銀花、赤小豆、薏苡仁、白扁豆、茯苓、金針、水芹、荸齊、蛇肉、鯽魚、烏魚、泥鰍。
忌致敏食物:若在飲食方面發現有致敏的食物,如魚、蝦、蟹、牛羊肉、鴨、鵝、花粉等引起的,應徹底禁忌這些食物,以免引起變態反應,導致濕疹復發或加重病情。
忌辛辣剌激食物:濕疹患者忌飲濃茶、咖啡、酒、吸煙,勿吃辛辣和刺檄性食物。酒、煙、濃茶等物的刺激可使搔癢加劇,勢必引起搔抓,這樣又造成惡性循環,使皮損難以痊癒。蔥、大蒜、生薑、辣椒、花椒等味辛、性溫食物,耗陰助陽,對濕疹是一種刺撽,應避免食用。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某些食物中的確含有容易過敏的成份,例如不新鮮的鯖魚、鮪魚和啤酒、紅酒、雞肝、雞肉、乳酪、牛排、香腸、番茄、菠菜、茄子、巧克力、泡菜等皆含有較高的組織胺;帶殼海鮮、番茄、草莓、豆子會刺激肥大細胞;酒、咖啡、茶、山葵、紅辣椒會造成血管擴張;竹荀、香蕉、鳳梨、茄子、酪梨、胡桃(含serotonin),荸薺、粟子、芋頭、竹荀、山芋(含choline),都容易造成不良的過敏反應。適宜的飲食對疾病的復原十分重要。
許多皮膚病的反覆不癒、搔癢難忍(如濕疹、異位性皮膚、蕁麻疹、乾癬等),往往和體質特殊與食物過敏有關,所以除了對症用藥外,藉由調整飲食習慣,「與之所宜、禁其所忌」,根據疾病的性質,配合食療或藥膳和重視忌口來改變個人體質,不僅能提高療效,更可以減少疾病的復發,達到預防勝於治療的效果。
忌發濕、動血、動氣食物:中醫認為對皮膚濕疹患者應忌食發濕之物,如竹筍、芋頭、牛肉、葾、薑、梨、蒜、韭菜等;動血之物,如慈菇、胡椒等;動氣之物,如羊肉、蓮子、芡實等,以有益於疾病康復。
忌用過敏藥物 對藥物有反應者,要記住是什麼藥物,如青霉素、磺胺類等,以後忌用。
忌盲目用藥 濕疹病程常較長,病情易反覆,患者需配合醫生耐心地進行治療。有的人治病心切或只圖一時痛快,未經醫生診療,就囗服或搽抹藥物,結果使病情加重,甚至泛發全身,如濫用激素類藥物、、等,因此切忌自己盲目用藥。
保健藥膳
可作為飲食治療的藥材與食物有:綠豆、海帶、冬瓜、薏苡仁、紅小豆、魚腥草、黃連、車前草等
綠豆海帶湯:綠豆30克,海帶20克,魚腥草15克,白糖適量,放鍋內加水煎湯,飲湯吃海帶、綠豆。治療急性及亞急性濕疹。
冬瓜米粥:冬瓜皮30克、薏苡仁50克,二者煮為粥,每日一劑,早晚服食。治療脾虛濕困濕疹。
車前瓜皮薏仁粥:冬瓜皮30克,薏苡仁30克,車前草15克。三者一同煮粥,飲湯吃薏仁。治療陰囊濕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