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脹氣的中醫治療及保健
胃脹氣的中醫治療及保健 李玉萍醫師
「胃脹氣」是現代人常見的腸胃消化問題,多數是因為生活作息不當、飲食習慣不佳,加上缺乏運動所導致。常常大魚大肉,火鍋、燒烤吃到飽?或生活節奏快,三餐總是隨便吃,有這頓沒那頓?還是工作長時間坐著,下了班也只想賴在沙發上?當心!這些行為都是導致胃脹氣的高危險因子!別以為這樣的脹氣只是小毛病,長時間下來會造成腸胃負擔,一旦發作起來,腹脹、腹部的劇烈疼痛會影響生活品質的!
西醫觀點
胃脹氣的原因有很多,胃是負責消化功能,所以吃進身體的食物對胃有直接的影響,如:大豆、豆製品、乳製品等易發酵產氣的食物,容易影響消化。有些有慢性鼻炎、鼻子過敏的人常不自覺用嘴巴呼吸,或是習慣一邊吃東西一邊說話的人,這樣的人就容易把空氣吸進消化道內,也容易產生脹氣。日常生活精神壓力大者因容易緊張,致使腸胃蠕動變慢,也會產生腹脹。還有不按時吃飯,或者在本該休息的時候飲食,長期下來也可以使腸胃負擔過重。飲食不衛生以致病菌於腸道中會產生毒素,造成急性胃腸炎等胃腸道疾病。腸胃道疾病如大腸激躁症、消化性潰瘍、膽結石、胃炎、腸阻塞、腸套疊、腸粘黏、腸胃道腫瘤等患者,也容易累積腸氣而導致脹氣。
胃脹氣的症狀,外觀有脹滿的形態、胃脘脹,或同時有胃脘疼痛、噁心、嘔吐、不能進食等表現,有些人甚至連續性地放屁等。每天早起或者飯前、後打嗝,並伴隨氣體噴出,身體消瘦,精神抑鬱,神經性的頭疼和胸悶,伴以乳房忽冷忽熱。上腹部不適或疼痛,燒心(反酸),噯氣等,不願進食或盡量少進食,夜裡也不易安睡,睡後常有惡夢。
中醫辨證分型及治療
1、飲食積滯
指飲食過量,損傷脾胃,以致氣滯不暢,表現為胸脘滿悶,痞塞不舒,噯腐吞酸,惡心嘔吐,腹滿拒按,苔厚膩,脈弦滑。治以保和丸、平胃散加味。
2、邪熱壅塞
指熱邪熾盛阻於心下,以胃脘痞滿,心中煩熱,咽乾口燥,渴喜飲冷,大便乾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滑數。治以大黃黃連瀉心湯加味。
3、痰濕中阻
指痰濕內阻脘腹,見脘腹痞塞不舒,胸膈滿悶,頭暈目眩,飲食減少,噁心欲吐,身重倦怠,苔白厚膩,脈沉滑。治以二陳湯合平胃散加味。
4、肝胃不和
指肝氣犯胃,胃失和降,常見胃脘、脅肋脹滿疼痛,脹感連及脅部,噯氣則舒,心煩易怒,善太息,大便不爽,舌質淡,苔薄黃,脈弦等為常見證候。治以柴胡疏肝散加味。
5、脾胃氣虛
指脾胃虛弱,運化無力,表現為脘腹痞悶,喜溫喜按,不知饑,不欲食,身倦乏力,四肢不溫,少氣懶言,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脈沉弱。治以補中益氣湯加味。
6、胃陰不足
指胃陰虧虛,胃失和降,表現為脘腹痞悶,嘈雜,饑不欲食,噁心噯氣,口燥咽乾,大便秘結,舌紅,少苔,脈細數。治以養胃湯加減。
治療穴位
建議用餐後可用指尖,按壓推揉下列穴位,令穴位有酸脹感覺,有幫助消化的作用。
1、中脘穴:位於肚臍對上4吋正中位置,能理氣和中,消除痞滿感。
2、內關穴:位於手腕三手指寬下位置,有和胃、寬胸、止嘔之效。
3、足三里穴:位於小腿前外側,膝蓋凹陷處,向下4隻手指位。有補益脾胃的
功效,有助改善脾胃氣虛。
4、合谷穴:將食指與拇指合攏,虎口處肌肉最高處。有助腸胃收縮消化。
食補
1、米湯:吃粥上面一層的「米湯」幫助養胃,可以加一點鹽巴調味避免脹氣。
2、四神湯:茯苓、山藥、蓮子、芡實等藥材加入雞湯烹煮,可以健壯脾胃,增進食慾。
結論
想要解決「脹氣」的煩惱,從嘴巴裡吃進去的食物,是一定要掌握的關鍵,所以改變飲食習慣是第一個關卡!吃對的食物能避免脹氣情況加劇,更能建立完美的第一道保護線!飯後不要馬上坐下、躺下,可以散散步、在室內來回走動,能有助消化。三餐要定時定量,不邊吃邊說話,,改變飲食習慣也能減少脹氣的發生。
壓力也是造成脹氣的原因之一,所以要排解壓力、定時釋放情緒,可以藉由培養聽音樂、運動等嗜好,紓緩一下一整天身心的疲勞,將壓力一掃而空,有好的心情,才有好的腸胃喔!
如果改善生活和飲食習慣,仍無法緩解脹氣,並伴隨著劇烈腹痛、發燒、嘔吐等症狀,或是以前不曾有脹氣困擾,卻突然覺得脹氣不舒服而持續一至兩星期以上的話,建議趕緊向醫師報到,詳細檢查以釐清原因喔!
臨床醫案
一47歲女性患者,平時因壓力大、進食速度快,於就診前數日起覺腸胃脹氣,整天都有脹氣感,嚴重時偶會痛,進食快或進食多時症狀明顯,胃脘按壓時微痛,二便正常,脈象沉濡,治以平胃散加減,囑咐患者日常生活要定時定量、細嚼慢嚥、放鬆心情。服藥一週後回診,患者自述症狀已減輕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