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暈的中醫診治
頭暈的中醫臨床診治 李玉萍醫師
一名33歲女性病患來中醫就診時已因眩暈服用西藥一年餘,西醫的診斷為
良性反覆性眩暈症、內耳不平衡。來中醫就診時主要症狀為眩暈,注意力無法集中,平躺時耳鳴,脈象沉濡數,舌淡紅有齒痕,舌苔薄白。方用半夏天麻白朮湯加減治之,於次週複診時訴眩暈改善許多且西藥也已停服數日。
「頭暈」是泛稱的詞彙,頭暈的輕重因人而異,症狀從昏沈、頭重腳輕、身體漂浮像走在棉花田上等,都是頭暈。有些人只是「昏昏的」,「浮浮的」,或是「頭重腳輕」,比較厲害的暈眩指的是感覺周遭環境或身體在旋轉,更嚴重的話走路都走不穩,甚至伴隨噁心嘔吐的現象。一般而言,沒有旋轉的頭暈,比較少是因為前庭神經病變引起的,常見的原因包括焦慮、神經衰弱症、貧血、慢性阻塞性肺病,及其它的慢性疾病等。有些人突然站起來會頭昏眼花,甚至昏過去。這種頭暈是因為下肢的血管收縮不足,以致靜脈血回流減少,導致心臟打出血流也跟著變少,造成這種頭暈的原因多半是自律神經的失調引起的。有許多種中樞及周邊神經系統的病變都會造成這種現象;某些降血壓的藥物也會造成起立性的低血壓而引起頭暈。頭暈看似簡單卻很複雜,在沒找出原因前不能掉以輕心。
西醫觀點
頭暈分為4大類:
1.眩暈:即天旋地轉,大都是內耳的疾病,如美尼爾氏症、前庭神經炎和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等,小部份是腦幹或小腦中風所引起。
2.昏厥:因由心臟到腦部的血流不足而造成短暫的意識喪失,也就是俗稱的昏倒。引起昏厥的疾病包括如心律不整、姿勢性低血壓、藥物所引起的低血壓,以及迷走神經性昏厥等等。
3.不平衡感:因為不平衡感而覺得頭暈,如小腦病變、巴金森症或四肢的周邊神經病變而造成走路不穩。
4.頭昏:症狀不是很具體,只覺得頭昏昏沈沈、頭重腳輕或「頭腦不清楚」,有時找不出原因,但常與憂鬱、壓力、睡眠不足、焦慮、服用鎮靜劑或其它藥物有關。緊張恐慌所造成的換氣過度症候群也會讓病人頭昏。
會引起暈眩的原因還有很多,這些都需要醫師根據病史,神經學檢查、電學及影像檢查來作出正確的診斷,所以一旦有頭暈的症狀 ,都應該及早就醫。
中醫觀點及辨證論治
頭暈是指視物昏花旋轉,輕者閉目即止,患者如坐舟車之狀,張目即覺天旋地轉,不能站立,或伴有嘔吐、噁心、汗出,甚或昏倒的一種病症。
一般分為:
- 肝火上炎頭暈:頭暈脹痛,煩躁易怒,怒則暈痛加重,面赤耳鳴,少寐
多夢,口乾口苦,舌紅苔黃,脈象弦數。治宜清火熄風,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或天麻鉤藤飲加減主之。
2.陰虛陽亢頭暈:頭暈,目澀,心煩失眠,多夢,或有盜汗,手足心熱口乾,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或細弦。治宜養陰平肝,方用杞菊地黃丸主之。
3.心脾血虛頭暈:頭暈眼花,勞心太過則加重,心悸神疲,氣短乏力,失眠,納少,面色不華,唇舌色淡,脈象細弱。治宜補氣血、益心脾,方用歸脾湯加減主之。
4.中氣不足頭暈:頭暈,喜臥,站立加重,勞力太過可致發病,倦怠懶言,少氣無力,自汗,納減便溏,舌淡脈細。治宜補中益氣,方用補中益氣湯主之。
5.腎精不足頭暈:頭暈耳鳴,精神萎靡,記憶減退,目花,腰膝痠軟,遺精陽痿,舌瘦淡紅,脈象沉細,尺部細弱。治宜補腎填精,方用左歸丸主之。
6.痰濁中阻頭暈:頭暈頭重,胸膈滿悶,噁心嘔吐,不思飲食,肢體沉重,或有嗜睡,舌苔白膩,脈象濡滑,或弦滑。治宜祛痰化濕,方用半夏天麻白朮湯或溫膽湯加減。
7.瘀血阻絡:不管是動脈硬化或者頭部曾有外傷,都可能導致腦部的血液循環不好。病人除了眩暈,還可能有定點的頭痛、手腳發麻、失眠健忘、唇色紫暗、舌有瘀斑。治宜活血化瘀,可用血府逐瘀湯。
頭暈除了用中藥治療外,亦可做穴位按摩來減緩症狀,如按揉太陽穴、百會穴、聽宮穴、風池穴、曲池穴、大椎穴、肩井穴等。每天按摩2~3 次,可以達到疏通經脈、調和氣血,改善耳部以及腦循環的功能,進而達到症狀舒緩的效果。當暈到想吐時,可按摩內關穴。
結語
引起頭暈的原因很多,可以輕到是空氣不好或睡眠不足引起,也可以嚴重到是中風的症狀,所以要注意頭暈發作的時間、好發的狀況(特定姿勢、撞擊、壓力大……)、持續時間、間隔時間。眩暈時是如何暈:例如,是旁邊轉還是自己轉,是天旋地轉,還是往下掉的感覺等等。伴隨的症狀:噁心、嘔吐、聽障、耳鳴、臉麻、頭痛……。病史、服藥種類: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有些藥物也會造成頭暈或眩暈,但一樣的藥物,每個人感覺不同。職業類別或是身處環境:長期身處噪音大、有機溶劑濃度高的地方也可能造成眩暈,例如愛聽高分貝的音樂、油漆工、美髮業人員等等。這些資訊有助於醫師臨床的診斷及治療。
眩暈的防治需要藥物、生活、飲食的控制。藥物治療一定要找醫師,切莫相信偏方。不少人只要疲倦、忙碌、壓力大,眩暈就容易復發,所以要注意不可熬夜、避免壓力及勞累,適度運動,保持心情開朗。飲食宜保持低鹽、低糖的飲食習慣,不吃醃漬物,避免菸酒、咖啡、濃茶、巧克力等含咖啡因刺激性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