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青醫訊

反覆不斷困惱人的慢性腹瀉

反覆不斷困惱人的慢性腹瀉   洪淑英醫師

   腹瀉是由多種原因導致的一個臨床症狀,主要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糞便不成形,稀爛、溏薄,甚則為稀水狀。或含未消化食物、黏液、膿血、或多量脂肪。如病程超過2個月,或間歇期在2〜4週內的復發性腹瀉,可稱慢性腹瀉。。

    根據本病的臨床表現特點,西醫學中許多消化道的器質性或功能性病變所引起的慢性腹瀉症,均可歸類本病,如慢性結腸癌、腸道易激綜合徵、消化道腫瘤、糖尿病腹瀉、腸結核等。本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性別、地區、種族等無明顯差異。

中醫根據症候不同,屬泄瀉、騖溏、飧泄、腸風、下注等範疇。

臨床表現

大便次數增多,便稀或不成形,有時伴黏液、膿血。小腸病變引起腹瀉的特點是腹部不適,多位於臍周,並於餐後或便前加劇,無裡急後重,大便量多,色淺,次數可多可少;結腸病變引起腹瀉的特點是腹部不適,位於腹部兩側或下腹,常於便後緩解或減輕,排便次數多且急,糞便量少,常含有血及黏液;直腸病變引起者常伴有裡急後重。因導致腹瀉的病因不同,伴隨症狀各異,例如發熱、消瘦、腹部包塊等。

中醫辨證證論治

肝鬱痰結

主症:  左少腹痛,部分病者可在左下腹觸及及條索狀包塊,嚴重者右下腹亦可出現,大便稀爛,夾雜多量黏液,每於左下腹痛後排便,每天次數不等,舌淡紅,苔白滑或膩濁,脈弦滑。

治法:疏肝理氣,導痰化濁。

方藥:四逆散和二陳湯加味。

肝鬱濕阻

主症:  每遇情緒緊張或精神刺激而誘發,排便稀爛,少黏液,一般腹痛輕微,每日排便可十多次,每於餐後(特別是早餐後)腹痛即瀉,瀉後即減,腹瀉常隨精神情緒的改變而成周期性發作,兼見胸脘腹滿、腸鳴、頭暈、納呆、四肢倦怠、大便稀爛。舌苔膩,脈濡滑或緩。

治法:  抑木扶脾,燥濕化濁。

方藥:痛瀉藥方合藿朴夏苓湯加減。

水飲留腸

主症:素盛今瘦,腸鳴漉漉有聲,便瀉清水樣,或是泡沫狀,泛吐清水,腹脹尿少,舌淡,苔白潤滑,脈濡滑。

治法:健脾利濕,前後分消。

方藥:苓桂朮甘湯合己椒藶黃丸。

瘀阻腸絡

主症:泄瀉遷延日久,大便雜赤白黏凍,瀉後仍有不盡之感,腹部刺痛,多於兩側少腹部,面色晦滯,舌質暗紅或邊有瘀斑,脈弦澀.

治法:化瘀通絡,和營止痛.

方藥:少腹逐瘀湯和駐車丸加減.

寒熱互結

主症:瀉下遷延日久,大便黏滯或雜黏液,或膿血,腹痛,肛門重墜,舌淡紅,苔黃厚膩,脈濡數。

治法:  扶正祛邪,寒熱並用。

方藥:烏梅丸加減.

脾虛泄瀉

主症:  大便溏瀉,清冷,甚則完穀不化,食後腹脹,喜按,面色萎黃,食慾減退,肌瘦無力,舌淡苔白,脈細弱。

治法:  健脾益氣。

方藥:參苓白朮散加減。

腎虛泄瀉

主症:泄瀉每於黎明前臍腹作痛後,腸鳴即瀉,瀉後即安,腰膝痠軟、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脈沉細。

治法:  溫補脾腎,固澀止瀉。

方藥:  四神丸合附桂理中丸加減。

針灸:  足三里、陽陵泉、天樞、中脘、大腸俞、內庭、氣海等穴位.

預後與轉歸

慢性腹瀉的預後與病人年齡、病因、病理類型及治療得當與否等因素有關,一般經正確治療,預後良好。

預防與調理

生活調理

起居有常、飲食有節,慎防風寒濕邪侵襲,不食不潔食物,定時定量進食,不暴飲暴食,不宜肥甘厚味.

加強體育鍛鍊,增強體質.

飲食調理:

    飲食宜清淡、富營養、易消化食物為主,可食用一些對消化吸收有幫助的食物,如山楂、山藥、蓮子、扁豆、芡實等。忌食難消化食物為主或清腸潤滑食物,如菠菜、韭菜、香蕉、梨等。

    病人要給於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忌食辛熱炙煿肥甘厚味,若泄瀉而耗傷胃氣,可給於淡鹽湯、飯湯、米粥以養胃氣。若虛寒腹瀉、可給於淡薑湯飲用,以振奮脾陽,如菠菜、韭菜、香蕉、梨等。

保健藥膳

1.鯽魚250g,生薑30g,橘皮10g,胡椒3g,食鹽少許。將鯽魚去鱗鰓內臟,洗淨;生薑片、橘皮、胡椒包紮在紗布中,填入鯽魚肝內,加水適量,小火煨熟,加少許食鹽,空服喝湯食魚,連服3日。適用於脾胃氣虛之慢性腹瀉.

2.泡薑6g,白朮15g,花椒、大蒜各少許,粳米30g,薏苡仁30g;前4味紗布包內,先煮20分鐘,然後下粳米、薏苡仁煮作粥,每日分3次服食,連服1〜2週。適用於脾胃虛寒慢性腹瀉.

3.佛手12g,茉莉花10g,雞蛋2枚。先用清水煮雞蛋一沸,撈出雞蛋,將殼打破,再與佛手、茉莉花同煮15分鐘,吃蛋不喝湯,每日1劑,連服5日,適用於肝鬱脾虛腹瀉.

4.黃耆120g,懷山藥120g,蓮子80g,薏苡仁80g,大棗6粒。將四藥洗淨共煮成粥,隨意服食,每日一劑,連服10日。適用於脾胃虛弱之慢性腹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