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的中醫保健
慢性胃炎是由於胃粘膜上皮受到各種致病因子的經常反覆侵襲而發生的一種持續性、非特異性、炎症性或萎縮性病變,是一種臨床常見的胃病。慢性胃炎通常並無典型及特異的臨床症狀,大多數病人表現為消化不良的症狀,如進食後覺得上腹部隱痛(無規律性)、飽脹、噯氣、泛酸、燒灼感、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等,尤其是萎縮性胃炎患者,主要表現為胃部似有物堵塞感,但按之虛軟。本病發病率高,在各種胃病中居於首位,無法精確統計,約佔接受胃鏡檢查病人的90%以上,且其發病率有隨年齡增長而有升高的趨勢。
中醫將其歸為“胃痞” 、“胃脘痛” 、“痞滿” 、“吞酸” 、“嘈雜”“納呆”等範疇。
中醫病因:
中醫學認為,本病發生主要與飲食、情志因素、感受邪氣、脾胃虛弱等有關。
本病病位在胃,與肝、脾兩臟關係密切。病變初起以濕熱阻滯、氣鬱不暢為主,久則脾胃氣陰受損,或脾氣虛弱或胃陰損傷,進一步發展可因氣不行血,或陰不榮絡致胃絡血瘀。
臨床表現:
慢性胃炎無典型與特異性的臨床症狀,臨床症狀與病變的程度也會不相一致,表現為反覆或持續性上腹不適、飽脹、鈍痛、燒灼感、無明顯節律性,一般進食後較重,其次為食慾下降、噯氣、泛酸、噁心等消化不良症狀。這些症狀用抗酸劑及解痙劑不能緩解。有部份患者無臨床症狀。有胃粘膜糜爛者可出現少量出血而排黑便,長期者尤其是萎縮性胃炎則有貧血症狀。此外,不同類型的慢性胃炎其臨床表現各有側重。
本病進展緩慢,常反覆發作,中年以上好發病,並有隨年齡增長而發病率增加的傾向。部分患者可無任何症狀,多數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症狀,體徵不明顯。各型胃炎其表現不盡相同。
1、慢性淺表性胃炎:有以胃竇部炎症為主者,大都表現有慢性不規則的上腹部脹痛、隱痛、鈍痛或灼痛,疼痛多數在餐後出現,因情緒波動、勞累過度、氣候變化及飲食不慎等因素而加重。上腹痛增劇時可引起噁心、嘔吐、大便不正常等胃腸道激惹症狀。也有部份病例可表現為潰瘍病樣症狀、胃癌樣症狀、幽門梗阻樣症狀,亦可合併出血而引起一系列症狀。
2、慢性萎縮性胃炎:主要表現為上腹部飽脹感,終日常覺得胃部飽脹而與是否進食關係不大,胃口不好,食量減少,對含蛋白質、脂肪較多的食物很難消化,且容易引起腹瀉,大便內常有未消化的脂肪粒、肌纖維與菜渣等。多伴有面色蒼白、身體消瘦、體倦、乏力、頭暈、失眠等症狀。
3、慢性肥厚性胃炎:胃黏膜增厚,色澤幽暗平滑似鵝卵石結節狀。胃酸增多,以致泛酸、嘈雜,胃脘疼痛較劇,也可發生胃出血。
4、疣狀胃炎又稱慢性糜爛性胃炎、痘瘡樣胃炎、瘜肉樣胃炎。多數病人常覺上腹部疼痛,其性質與潰瘍病相似。還伴有食慾不振、噁心嘔吐、體重減輕、全身乏力等症狀,亦可合併出血。
5、吻合口炎、殘胃炎是胃切除術後常見的病變,可發生在胃手術後的近期與遠期,主要表現為上腹部飽脹、疼痛,多於飯後加重,甚至發生噁心、嘔吐膽汁,有的病人食慾不振,體重減輕,體倦乏力等,部份病人可排黑便。
辨證論治:
1、肝胃不和
主症:胃脘脹痛,或連兩脇,噯氣頻作,嘈雜泛酸,舌質紅,苔薄白,脈弦。
治法:疏肝和胃,理氣止痛。
方藥:柴胡疏肝散加減。
2、脾胃濕熱
主症:胃脘疼痛或痞滿,或嘈雜不適,口乾苦,納少便溏,舌紅,
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化濕,和中醒脾。
方藥:三仁湯和連朴飲加減。
3、脾胃虛弱
主症:胃脘脹滿,餐後明顯,或隱隱作痛,喜按喜溫,納呆,便溏,疲倦乏力,舌質淡或有齒印、舌苔薄白,脈弱無力。
治法:健脾益氣,行氣止痛。
方藥:香砂六君子湯和補中益氣湯加減。
4、胃陰不足
主症:胃脘灼熱疼痛,飯後飽脹,口乾舌燥,大便乾結,舌紅少津或有裂紋,舌苔少或無,脈細或數。
治法:養陰益胃,榮絡止痛。
方藥:沙參麥冬湯和益胃湯加減。
5、胃絡瘀阻
主症:胃痛日久不癒,痛處固定,刺痛為主,痛作拒按,或大便色黑,舌質暗紅、或紫暗瘀斑,脈弦細。
治法: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方藥:失笑散加味。
針灸:
針刺:取中脘、內關、足三里、胃兪。肝胃不和加肝兪、太衝、行間;脾胃陽虛加脾兪、氣海、三陰交;胃陰不足加三陰交、太谿;瘀血內停加血海、膈兪;胃熱夾滯加下脘、天樞、內庭;脾胃陽虛、胃陰不足用補法,其它證型用平補平瀉法,每日或隔日治療一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5天。
耳針:取脾、胃、交感、神門,配肝、腹、內分泌、口、肺。每次選4~6穴,中等刺激,留針20分鐘,每日一次,兩耳交替針刺,10次為一療程;若疼痛較持續者,針刺後可用王不留行籽貼壓,隨時按壓刺激,2~3日換取一次。
灸法:取中脘、天樞、氣海、內關、足三里、神闕,配脾兪、胃兪、肝兪、腎兪、上脘、關元、公孫。按艾卷溫和灸法操作,每次選用3~5個穴位,每穴每次施灸10~20分鐘,每日灸治1~2次,5~10次為一療程。
預防與調理:
一、預防:堅持治療,並應注意口鼻腔及咽部慢性炎症的治療及全身疾病的防治,注意使用藥物的的副作用以減輕胃粘膜的損傷,同時對重症患者及委縮性胃炎患者,要定期進行複查,以防癌變。
二、調理:
1、飲食調理,平時胃炎患者應注意飲食,選擇易消化無刺激性的食物,少食生冷辛辣之品,忌菸酒、濃茶、進食宜细嚼慢咽,並據病選方,配合食療,療效顯著。
2、精神調理:保持良好的情緒,避免精神刺激。幫助病人建立治癒本病的信心,豎立樂觀態度。
保健藥膳:
1、粳米紅棗粥:粳米100g,紅棗10枚,同煮稀飯常食。有養胃、止痛之效。適用於脾胃虛弱型胃炎。
2、胡椒豬肚:白胡椒15 g,置洗淨的豬肚內一起燉熟,食豬肚飲湯。適用於脾胃虛寒型胃炎。
3、乾薑粥:粳米100 g、乾薑粉3~6 g,煮粥,晨起食用,適用於胃氣虛寒型胃炎。
4、威靈仙雞蛋湯:威靈仙30 g,加水200CC,煎半小時去渣取汁,加生雞蛋2個,去殼,倒入藥汁,再加紅糖10 g,共煮成蛋湯。每日服一劑,約30分鐘見效,若無效可連服2劑。治胃寒痛或萎縮性胃炎,服之有效。
5、橘皮生薑紅棗水:橘皮、生薑各10 g,紅棗肉7枚,水煎服,一日2次,有止痛、止嘔之效。適用於氣滯型胃炎。
6、蘿蔔粥:(紅)白蘿蔔100 g,粳米100 g,同煮成粥食用,每天2~3次。適用於胃陰不足型胃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