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青醫訊

從新型冠狀病毒潛伏黏膜發炎談中醫藥的免疫調節治療優點

免疫發炎過敏系列二十四、彭武成醫師2020\4\22地球日

一、導言:高度演化的新型冠狀病毒,從鼻口眼睛黏膜感染侵入,引起黏膜淋巴組織正邪相爭的各種急慢性免疫發炎反應,中醫藥「君臣佐使、天人合一」的治療方式有其特殊優點

「COVID-19」它是一種新型演化冠狀病毒,現代科技已知,病毒表面如皇冠的棘突膜蛋白受體(鑰匙),藉由人口、鼻、眼睛...等黏膜的「血管收縮素轉化酶2」(ACE2)和「跨膜絲胺酸蛋白酶2」(TMPRSS2)受體,開鎖進入人體黏膜細胞,「潛伏」複製基因,再釋放出來感染其它細胞,先天免疫系統消滅不了病毒,潛伏幾天後引起續發性黏膜淋巴系統,產生抗原抗體,正邪相爭的免疫發炎,而失控的激烈的免疫反應引發「細胞激素風暴」,造成呼吸道、氣管、肺部、發炎過當,黏膜痰液黏稠,阻塞呼吸道引起呼吸窘迫、組織細胞壞死等重症,而且潛伏黏膜後又馬上重組突變其它亞型,感染力很更強。以前的流行病毒有發熱咳嗽篩選隔離就好,但是這一次的病毒很狡猾,感染者症狀很輕微,RT-PCR鼻喉黏膜部位採檢病毒時不一定抹得到,所以偽陰性時陽性,無症狀也會人傳人,甚至感染後還會潛伏黏膜組織寄生,病毒與抗體共存,產生免疫失調的各種慢性病和後遺病症。其實我們體內有多種病毒細菌等感染後「邪伏膜原」黏膜淋巴組織的慢性發炎及「靜默無聲的發炎」而不自知。

中醫藥有幾千年記載防治經驗,雖然無冠狀病毒的記載,但不管是新感溫病或伏邪溫病的交互感染,各種黏膜淋巴部位免疫發炎的症狀皆有對症的藥方,而產自大自然的中草藥在現代科技研發下,也逐漸了解各種中藥對各種免疫細胞分子的藥理作用機轉,臨症治療以君、臣、佐、使,靈活配合不同症狀加減,可多靶點多重效果。所以對感染後潛伏黏膜淋巴組織,正邪相爭複雜的免疫發炎有調養的特殊優勢,應是順應自然和諧平衡的另一條健康思路,也是平時就應預防保健的重要課題。

二、病毒的演化與大自然息息相關,蝙蝠的免疫特異功能:抑制免疫發炎過當-和諧相處

這次病毒疑從蝙蝠跨物種傳染,從中國武漢開始,隨著交通經濟貿易最繁忙的絲路,迅速傳播全球引起全世界防疫大作戰,傷亡威力比核彈還恐怖,簡直無孔不入。醫學界目前雖對其傳染途徑、潛伏期、致病率、死亡率大概了解,但是對其治療的方法尚無很有效的藥物,亦無研發成功安全的疫苗,因此造成全世界的恐慌,不僅要預防武漢肺炎更要預防經濟肺炎,但對大自然生態環境來說未嘗不是一個喘息修護的機會。

冠狀病毒只會傳染有脊椎的動物,蝙蝠是唯一會飛的哺乳類動物,牠跟人類一樣有複雜奧妙的「續發性黏膜淋巴免疫系統」,也就是會產生抗體來應變各種感染。蝙蝠壽命約四十年,生長環境陰暗悶濕喜群聚,體溫很高40度左右,體內可以寄生千種以上病毒細菌而不發病,牠之所以獨特,是因為蝙蝠特殊的免疫系統,具備一種可以控制發炎反應的機制,這種能力可能是蝙蝠在晚上快速能量消耗長途飛行的緊張壓力下,為了對抗細胞氧化、減少自由基傷害的演化結果,在受感染後又會分泌甲型干擾素,阻止病毒複製侵犯別的細胞,又可分泌抑制淋巴免疫系統反應過當的激素,可以避免發炎過度傷到自己的身體組織細胞,這些特殊的抑制免疫發炎機制,能輕易與各種病毒長期共存而不會發病,而病毒也不會被免疫系統消滅,等於兩者互相共利改造基因,這種病毒與宿主之間的恐怖陰陽免疫平衡就是「物競天擇」進化的自然現象,難怪我們有五福(蝠)臨門的祝福話。

三、中醫藥很早就有流行瘟疫的記載,知道感染後「邪伏膜原」、「橫連膜原」、「半表半裏」、「腠理」,而傳變到不同細胞組織部位,使用的方藥也不盡相同,但裡面蘊藏有很多寶藏沒被發掘。

瘟疫的流行自古全世界各地都有,中國從西元前兩百多年,三國、漢朝時就有瘟疫記載,根據查約瑟教授研究中國從1300年到1900年就記錄約有200多次流行瘟疫,而人口1600年到1700年皆為一億五千萬卻沒有增加,而到1800年人口已達三億一千萬了。當時不了解病毒微生物有那麼多種類及演化變種,中醫藥的歷代的各種醫藥書籍,其實大部分就是治療各種流行瘟疫疾病的經驗的記載,而中醫尊為醫聖的張仲景先生其所著的「傷寒雜病論」就是治療「熱性傳染病流感等雜病的臨床經驗藥方」。

中醫早在內經中就有伏氣病的記載,漢朝(-202年至220年)「傷寒雜病論」中認為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溫病有三:曰春溫、秋溫、冬溫,此皆發於伏氣,夏則病暑而不病溫。氣不當至而至,冬時應寒而反大溫,此非其時而蓄其氣,及時不病至春乃發名曰大溫、、、醫又不曉得病原為治乃誤,屍氣流傳遂以成疫。

晉朝(283-343)葛洪著的「肘後備急方」記載:「比歲有病時行,乃發瘡頭面及身,須臾周匝狀如火瘡,皆戴白漿,隨決隨生。不即治,劇者多死。治得瘥後,瘡斑紫黑,彌歲方滅」這是病毒感染人類史上,傷害最重的「天花」最早記載。

宋朝1050年龐安時,就認為瘟疫來勢猛烈傳變迅速:「天行之病,大則流毒天下,次則一方,次則一鄉,再次則偏著一家」。他又認為「天地有斯害氣,還以天地所生之物以防備之,命曰賢人知方」,其辟瘟疫論中,就有療疫氣令人不染的「辟瘟粉」,「雄黃嚏法」,等重預防的外用方法,他又創立使用大劑量清熱解毒、辛溫散毒著眼一個「毒」的治療原則。

至明末(1600)吳有性觀察更入微,他認為:「疫者感天地之戾氣,在四時雖有盛衰,但此氣之來,無論老少強弱觸之者即病,其感之深者,中而即發,感之淺者,邪不勝正未能頓發,或發於城市或發村落,他處安然無有,邪從口鼻而入,則其所客,內不再臟腑外不在經絡,舍於伏膂之內,即針經所謂『橫連膜原』者也。今邪在膜原者,其熱淫之氣浮越於某經,即能顯某經之證,大抵觀之,邪越太陽居多,陽明次之,少陽又次之,唯疫乃傳胃」。他認為瘟疫之邪居於「半表半裏之膜原」,汗之不得,下之不可,但使「邪毒速離募原」便是治法,因此創立「達原飲」、「三消飲」等藥方,ㄧ使邪氣潰散,二使表裡分消,吳又可稱之為「治疫之全劑」。在明末山東、浙江、河南、河北,瘟疫多次廣泛流行時,用這些藥方治療大獲奇效。他的故事還被拍成電影「大明劫」。

他體會瘟疫不可用人蔘、黃耆等溫熱之藥,當時患者多舌苔黃厚而黏膩,應重用「大黃」瀉裡毒。現代研究大黃抗氧化的力量強過維他命E100倍。可分離出一百多種成分,而大黃多醣有促進免疫作用,大黃素、大黃酸有抑制免疫作用,還發現大黃對多種發炎細胞因子多可產生雙向調節作用,因此在臨床搶救治療急症、重症患者感染時,應用大黃有利於退熱、解除呼吸功能障礙、抑制血小板聚集、、等功效。而達原飲中的「黃芩」現代研究更發現它天然多酚化合物成份,可抑制參與發炎的物質如:NO、PGE-2、TNF-α、IFN-g、IL-2、IL-8等細胞激素的過度反應。

而至清代中葉(1650-1750)葉桂又對溫熱病又獨有心得,「邪伏膜原」後傳變以(橫向)「衛氣營血」四大階段來分析溫病,提出了辛涼解表、涼血散血、透營轉氣、清氣化痰等不同治療原則

清代雍正乾隆年間(1750-1800)瘟疫又一度流行,那時的常州的余霖根據其臨床所見,總結岀是淫熱之邪內入予胃,敷部於十二經所致,創立了「清瘟敗毒飲」等名方,倡用石膏重劑「清胃退熱」,救了很多人,補充了吳氏對瘟疫病認識之不足,現代發現此方對病毒感染中樞神經的高燒腦膜炎有效。

而(1800)吳鞠通溫病條辨ㄧ書,又創立了(縱向)「三焦傳變」辨證的方法,其所創用的名方如:銀翹散、桑菊飲等,用於感冒上呼吸道發炎,喉嚨黏膜腫痛,咳嗽等症狀,是現代中醫師常用而有效的藥方。

清末1800-1900王夢英更集諸家大成與自己臨床體會,把溫病分為新感溫病與伏氣溫病,認為邪氣潛伏體內時間長短與季節交替氣溫變化,對溫病發生的性質有一定的關係,他認為一般醫家在溫病辨證論治時,往往比較重視新感溫病由表入裏的辨證,而對伏氣溫病由裏出表的辨證重視不夠。其實臨床確實很多是新感和伏邪慢性病在一起的交叉混合感染發炎,以當時的醫學認識來說真是佩服他對「邪伏膜原」的觀察,而他研發的「甘露消毒丹」不僅當時用在溫病,現在更被廣泛用在鼻咽炎、病毒性肺炎、心肌炎、肝炎、及過敏性疾病、自體免疫疾病、多發性硬化症、乾燥症候群等等,其清熱解毒的效力,對免疫發炎過當的淋巴抗體攻擊可產生抑制作用,且對免疫器官「胸腺」的損傷也有保護作用。

四、近代科學家才比較了解到免疫發炎抗原抗體的複雜奧妙的運作方式,「免疫系統是把所有疾病與身體聯繫在一起的特殊網路,一個定義全人類身心健康狀態的聯合組織精妙運作只為實現一個基本目標-平衡」免疫解碼作者,麥特瑞克托如此描述著:

人體免疫發炎是一個關係到宇宙生物生命演化相當複雜的系統,而人類有其聰明的大腦思想情緒後就更麻煩更多變化了,各種微生物感染一定會重複發生,其感染的細胞部位及個人免疫力強弱也不同,因此症狀輕重也會不一樣,但是都是從黏膜侵入潛伏黏膜淋巴系統到其它身體各個部位,引起抗原抗體免疫細胞的一系列發炎反應症狀。簡單來說就是從身體有洞的地方(即俗稱九竅女有十竅)侵入,潛伏黏膜淋巴系統MALT(mucosa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這些遍佈全身但未經包背的淋巴組織,它大多是在呼吸道、腸胃道及泄殖道的黏膜表面。

免疫發炎是人的防禦保護機制,它隨時多在默默進行中。鳥類用「法氏囊」製造抗體,而人類已經演化用胸線培育成熟的幫助型及抑制型ㄒ淋巴球細胞,它和製造各種抗體的B淋巴球,及一群其它免疫細胞等配合,共同協助防禦保護人體,這些後天適應性的淋巴抗體複雜的免疫運作,還是在先天的免疫細胞:顆粒白血球、單核球、巨嗜細胞、樹突細胞、自然殺手細胞、腫瘤壞死因子等消滅不了入侵者下,同步激活各種細胞信號傳遞醣蛋白分子-介白素(IL),引發後天續發性免疫系統產生專一性抗體來對抗,到現在科學家才比較了解其運作機轉而已。

想想我們人從出生開始到現在,被病毒細菌等感染過多少次,相信大部分的人都不清楚也不知道,其實很多感染後大部分的病都在自己的黏膜淋巴系統中自癒了。但是也很多感染發炎並沒有好,而是邪伏膜原變成慢性發炎默默無聲地進行中:最常見的就是眼耳鼻喉黏膜慢性的發炎,頭痛暈、耳鳴、鼻塞鼻涕倒流、痰涕卡喉、咽癢咳嗽,口舌唇牙齦潰瘍皰疹等發炎症狀,以及腸胃黏膜慢性發炎所產生的脹氣悶痛,腸胃炎、食道逆流、便秘或拉肚子的症狀,或尿道、陰道、肛門黏膜發炎,骨盆腔子宮卵巢病變的症狀,皮膚濕疹過敏癢等等,免疫發炎持續太久或是重覆感染,就會變成免疫失調而:疲勞痠痛、各種過敏、自體免疫、糖尿病、高血壓、心臟血管病、腦中風、阿茲海默症、提早老化、甚至腫瘤癌症等疾病慢慢出現,而黏模淋巴系統的免疫發炎是最前線感染潛伏最多也最複雜的地方,正邪相爭變好變壞健康與否,全看這裡的免疫調節功能。

五、博古通今:參考中外先賢先進的經驗及現代生物科研究,邪伏黏膜感染發炎時免疫系統不是要加強的,而是要提升抑制調節免疫發炎過當的傷害才能「預防、提高生活品質」。

晉朝葛洪肘後備急方有一治療瘧疾症狀的中藥「青蒿」,被大陸523研究小組學者屠呦呦研發出「青蒿素」,治療瘧疾救人無數,得到2015年諾貝爾獎。主要靈感,是來自記載青蒿要用冷水浸泡晝夜發酵,其不能用熬煮加熱的炮製的方法,現代生物科技才體會用低溫超臨界發酵萃取的奧妙之處。

而前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從傳統中藥靈芝石斛鑽研很難的醣分子,發明了「一鍋化反應」方法,成為醣鏈結醣蛋白合成法的煉丹爐,現正在研發可與病毒表面醣蛋白結合的疫苗及新藥,如洪上程主任最近合成的「八醣體」能阻擋疱疹病毒表面膜蛋白的侵入感染。而原是國際抗病毒權威的中研院院士鄭永齊,他擱下西方藥理研究的專長,這二十年來鑽研中藥領域,從古代中醫藥典籍中尋找收獲頗豐,他從傷寒雜病論中條文:「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 黃芩湯主之」找到靈感研發,原是要治療放療化療後調節副作用的藥,沒想到研究發現中藥的複方是有多靶點多重的效果,因此現在「開發新藥」已經不能局限於治療一個目的,而是還要能夠協助其它的藥增加療效,甚至要擴張為「預防,增加生活品質」,用中醫的術語就是「君臣佐使,天人合一」。現為中藥全球化聯盟主席,帶領全世界150個知名大藥廠的他,思路體會確實不一樣。

六、中醫藥辨證論治方法可以靈活應用新型演化病毒治療

這次的新型冠狀病毒,大陸中醫根據古書先賢經驗記載辨證加減治療,醫療資源大量採用中醫藥,確實在疫情上幫了大忙。COVID-19經中醫專家會診認為,武漢2019年冬天應寒反霧氣陰濕悶熱,感染者舌苔黃白厚膩脾胃寒濕的症狀,所以定為「濕困脾胃,濕毒瘀閉於肺」,初期治療也是認為適用吳又可的達原飲,三消飲加減,之後發現效果不太理想,而患者有,『咽喉乾痛,發燒,咳嗽痰少,胸悶喘不過氣,肌肉痠痛,脹氣腹瀉,倦怠乏力,嗅覺差,食無味』等,是感染者的主要症狀,因而改用漢朝張仲景的麻杏甘石湯、柴苓湯、射干麻黃湯、葶藶大棗湯等合方,加紫菀、款冬花、藿香、蘆葦莖、薏苡仁、冬瓜仁、桃仁、等,定名為「清肺排毒湯」,及配合化濕敗毒、宣肺敗毒、金花清感顆粒、連花清瘟顆粒等,治療輕中重感染者,依據不同體質症狀加減,效果據報有效率達90%以上,而且恢復期較西醫快,後遺症也較少。有這麼多的病歷,希望能有對照組,詳細的數據發表在國際期刊,更能提高中醫藥的地位及信服力。

七、預防勝於治療,平時要改善慢性免疫發炎,治療時機要掌握

病毒不會分國籍人種,對抗病毒感染最重要的當然是「防疫優先」,戴口罩、勤洗手、75%酒精消毒等等,預防病毒從口眼鼻等黏膜侵入。台灣這次防疫成為全世界的典範,大家與有榮焉。

萬一不幸感染了,「治療時機」最要緊的是在病毒侵入感染後前三天,尚在上呼吸道黏膜與先天免疫細胞對抗時,就要趕快減少它的複製感染其它細胞,如果超過三至七天以上,病毒已複製量太多侵入別的細胞器官組織,免疫系統已產生大量抗體對抗,而細胞激素反應過度殺傷得太厲害,產生「細胞激素風暴」肺炎等重症就有性命危險了。

現代中藥免疫藥理與臨床,全世界科學家投入相當多的研究,如能提高身體細胞分泌干擾素干擾病毒複製的大黃、黃芩、柴胡、半夏、紫蘇、蟬蛻等等,且也分析各種中藥對各種免疫細胞有何調節作用。而從中草藥天然植物生物科技萃取的:多醣體類、醣蛋白胜肽核酸類、多酚類、黃酮類、薑黃素、槲皮素、白藜蘆醇、葉黃素、花青素、兒茶素、硫化素、益生菌等等,更有超強抗氧化對抗自由基,抗發炎,抗過敏,抗病毒,抗癌及保護黏膜抑制發炎過當的功能。

西醫也認為一開始使用干擾素加上抗生素抑制發炎及抗病毒藥物治療較適當,也嚐試用抗瘧疾又可用於癌症及自體免疫的老藥「氯化奎寧」,抗伊波拉病毒的「瑞德西韋」,配合「日舒」抗生素,它原是治黴漿菌的藥,但是後來發現它在上呼吸道黏膜有免疫調節抗發炎的特性,一可減少黏膜發炎分泌物,也可以降低促進發炎的激素:「TNF-α、IL-1、IL-6、IL-8」等,實驗結果也有縮短療程的效果,但副作用很多。而前敘述的中藥「大黃」、「黃芩」、等都有這些功效!而且中藥也有治療肺阻塞、肺纖維化後遺症的藥。而一般用於流感的克流感「奧司他韋」它的主要功能是抑制病毒的神經胺酸酶,它是從天然植物黃酮類及生物鹼提煉合成」,而大自然產物「燕窩」就含有這種成份,但據研究燕窩抗病毒的作用是在抑制病毒表面膜蛋白血凝素的活性,而且又有增強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功能,同時它又不會過度增強,而會適可而止,真是奧妙哉。而燕窩還含有其它五種醣蛋白:甘露醣、岩藻醣、、半乳醣、鼠李醣、N-葡萄醣胺,這麼多與免疫有關的醣蛋白結合在一起,對感染病原表面膜蛋白受體的最前線防禦一定有其效果,其結構又不容易被胃酸破壞,以醣分子難合成的特性來看,及燕子生活環境習性與蝙蝠雷同,只是一個夜出日息,一個日出夜息,一陰一陽而已,這就是中醫的陰陽平衡,也是人體免疫系統複雜奧妙的運作,最想達到的「和諧平衡」的目標。所以產自大自然的中草藥一定還有很多寶藏沒被發掘。

八、敬畏謙卑感恩之心善待大自然:和諧平衡

這次新型冠狀病毒的世界大流行,經全世界媒體的天天大量報導,大家情緒緊張神經過度反應,唯恐被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但是想想我們出生到現在,已經受到都少次的各種病毒細菌交互混合感染了,而且還有多少潛伏在你身體黏膜上皮細胞淋巴系統,引起的慢性發炎還在悶燒中的「伏邪火氣」,根據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明,大部分的慢性、過敏性、自體免疫及退化性疾病甚至癌症,都跟複雜的抗原抗體在黏膜淋巴組織免疫發炎反應關係密切,盡量調好邪伏膜原MALT的免疫發炎的『火氣』,這才是我們更應該去注意治療調養的。

內經上說:『揆度奇恆、道在於一,神轉不回、回則不轉,乃失機』。捍衛沖和不息之謂氣,擾亂妄動變常之謂火,氣之與火一理而已,動靜之變反化為二,氣之與火正邪相爭永遠不可能平衡,這就是「負熵」的大自然原理。

醫道同源,身體的免疫系統也與大自然息息相關,天地有斯害氣,還以天地所生之物以防備之。

人類的『所作所為』!迫害大自然生態環境,環境因子讓病原體跨物種演化感染散佈越來越廣越快,當全世界被看不見觸聞不到,電子顯微鏡才能瞄見小之又小的新型冠狀病毒,弄得人心惶惶,人性自私隱匿醜陋面顯現,情緒火氣失控之際,想想病菌感染寄生『邪伏膜原』引起免疫發炎的運作方式是想要建構「和諧平衡」的人體環境,而我們聰明反被聰明誤的人類,相互寄生競爭激烈殘殺求生存中,更應該向免疫系統及大自然「和諧平衡」的演化本意學習,應以敬畏謙卑感恩之心善待大自然,而且更應發揮人性善良光輝的一面,不然下一場大瘟疫戰役隨時又會再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