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靜葉 醫師

每月一痛:痛經

  凡婦女每在月經期或經行前後出現小腹及腰骶部不同程度的疼痛,以致影響工作及日常生活者,通稱痛經。

  痛經分原發與繼發性兩種,前者指生殖器官無器質性病變,也稱為功能性痛經。後者指因生殖器官器質性病變所引起的痛經,如子宮內膜異位症、盆腔炎、腫瘤、卵巢囊腫壓迫等。本文主要敘述原發性痛經。

臨床表現

  1. 症狀:主要症狀為下腹痛。
  1. 時間:一般在月經來臨前或月經來潮僅見少量經血時開始疼痛,部分婦女在經前1~2天即有下腹疼痛不適,或腰骶部疼痛感,經期加劇。膜樣痛經一般在月經第3~4天排出大塊脫落的子宮內膜時疼痛劇烈,一旦排出疼痛迅速減輕。
  2. 部位:疼痛多為陣發性下腹絞痛、脹痛或墜痛,或痛引腰骶;痛劇者可放射至股內側及陰道、肛門。多數患者自覺小腹涼,喜熱喜按壓,得熱就疼痛減少,按壓之後疼痛減輕,經量增多外流通暢後,疼痛逐漸緩解或消失。
  3. 伴隨症狀:除腹痛外,可伴有噁心嘔吐、腹瀉等消化系統症狀。也可能有尿頻、尿急、肛門墜脹、便意等膀胱直腸激惹症狀。有些還可伴有頭痛、頭暈、肢體乏力等不適。經痛劇烈時,患者面色蒼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甚至暈厥虛脫。
  4. 程度之判斷:疼痛的感覺是主觀的,很難以客觀來衡量疼痛的程度,所以臨床上以有無嘔吐、暈厥或是否能堅持工作或學習,或必須臥床休息等作為判斷程度的參考標準。
  1. 辨病要點:
  1. 發病年齡在初潮後1~2年內。
  2. 下腹疼痛隨月經周期反覆發作是其特徵。
  3. 盆腔、腹腔鏡或B超等檢查排除了子宮內膜異位、子宮肌瘤、腫瘤等引起繼發性痛經的疾患。

治療

    1.氣滯血瘀:

  經前或經期小腹脹痛,常伴有胸脇、乳房脹痛、煩躁易怒、經行不暢、經量少、經色暗紫有血塊,血塊排出則疼痛減少,處方以"血府逐瘀湯"加味。

     2.寒凝胞中:

       陽虛內寒:經期或經後小腹冷痛,喜按,得熱痛減,經量少,色澤暗淡,腰痠腿軟,小便清長,脈沉,處方以"當歸四逆湯"或"溫經湯"加減。

       寒濕凝滯: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得熱痛減,按之痛甚,經量少,色暗黑,有血塊或畏冷身疼,苔白膩脈沉緊,處方以"少腹逐瘀湯"加蒼朮、茯苓……。

     3.氣血虛弱

  經期或經後小腹隱隱作痛,喜按,經量少,色淡質薄,或疲勞倦怠,面色萎黃,吃少便軟溏,脈細弱,處方以"十全大補湯"加味。

     針灸治療

  1. 體針:取穴以關元、中極、次髎或足三里(雙)、三陰交(雙),實証用瀉法,留針15~20分鐘。
  2. 耳針:子宮、內分泌、交感、腎,每次選2~4穴。

        ●針灸效果良好,且簡單易行,適宜經前一週即開始施治。

預防與護理

  1. 加強生理和經期衛生的衛教。對月經有正確的認識,注意經期衛生。
  2. 注意精神調適,消除焦慮、緊張和恐懼心理。
  3. 注意飲食起居。經期時少吃生冷或刺激性食物,忌涉水游泳,防止受寒注意保暖
  4. 配合醫囑,固定周期性治療及平時調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