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淑英 醫師

大腸急躁症的中醫治療及保健

大腸急躁症的中醫治療及保健  ~現代文明病之二  

    大腸急躁症即腸易激綜合徵,是胃腸道功能紊亂的一種表現,也是胃腸道最常見和最典型的功能性疾病。包括神經性結腸、結腸抽筋、腸抽筋、粘液性結腸炎。此現象大部分發生的部分都在結腸,尤其是乙狀結腸和直腸,但無論如何,它應該不會和潰瘍性結腸炎或柯隆氏結腸炎等疾病,容易讓人混淆。此症雖然不致危害性命,卻常讓人苦惱!其致病機轉是腸子活動力改變所引起,而腸子活動力的改變常跟心理因素、情緒等因素有關,因此大腸急躁症候群常發生在年青人及中年人身上。而男女中佔的比例約為1比2。

      本病屬於中醫學的“腹痛”、“便秘”、“泄瀉”等範疇。病在肝、脾,可累及肺、腎。發病初時在脾在肝,久則脾虛累及腎,甚至脾腎兩虛。

發病原因

  1.遺傳因素:有家族史病例。
  2.精神因素:精神刺激和情緒波動經常是本病發生、發作和惡化的因素。
  3.飲食因素:常吃粗硬、油膩、生冷或刺激性食物而誘發。
  4.藥物:瀉藥常可引起腹瀉和便秘交替出現。

臨床症狀

   常有腹痛、腹瀉、便秘等消化系統症狀,並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狀況:

  1. 腹痛:間斷性腹部疼痛,常在左下腹或右上腹部位,多於飯後發作,排便   或排氣後腹痛可緩解。
  2. 便秘:較常發生,排便困難,大便乾硬或呈羊矢狀,排便後仍有便意,腹脹,排矢氣較多。。
  3. 腹瀉:典型病人可數年或數月內間斷出現水樣腹瀉,常在清晨或早餐後腹瀉加重。有些糞便中則帶有大量粘液。有些病人無腹瀉,但排便為糊狀大便。並伴有消化不良症狀,如食慾減退、噯氣、噁心、腹脹。
  4.心悸、氣短、胸悶、胃灼熱、腹脹、面色潮紅、手足多汗、頻尿以及失眠、焦慮、憂鬱等自律神經不平衡的表現。

辨證論治

1.肝鬱脾虛型:每因情志抑鬱和情緒緊張而腹痛、腸鳴、泄瀉,瀉後痛減,脘痞胸悶,急躁易怒,噯氣少食。舌邊紅,苔薄白,脈弦。宜抑肝扶脾。方藥:痛瀉要方合平胃散加味。

2.大腸燥熱型:腹部脹滿疼痛,大便祕結,或者糞便如羊屎狀,日數次卻排出不暢,可在左下腹觸及條索狀包塊,面紅潮熱,汗多,心煩,口乾欲飲,舌紅苔黃或黃燥,脈滑數。宜泄熱清腸,行氣通腸。方藥:麻子仁丸加減。

3.脾胃虛弱型:平時水穀不化,食少納差,大便時溏時瀉,腹脹不舒,面色萎黃,身倦肢乏,每因飲食不節,進食生冷、油膩食物而泄瀉加重。舌淡苔白,脈細弱。宜健脾益胃。方藥:參苓白朮散加減。

4.寒濕阻滯大腸型:便溏或腹瀉,糞質清淡,伴有腹痛或裏急,頭身重困,脘悶納呆。若鬱滯日久,虛寒則四肢不溫,腰痠怕冷。舌質淡,苔薄白滯膩,脈濡緩或沈細。宜溫化寒溼。方藥:胃苓湯加味。

5.腸道津虧型:頑固性便秘3~4日一行,硬結難下,大便為卵石狀、羊屎狀,少腹疼痛,伴失眠、頭痛、煩悶,手足汗出。舌紅少苔或苔燥,脈弦。宜滋水清肝,潤腸通便。方藥:一貫煎加減。

6.寒熱錯雜型:腹痛腹瀉,或腹痛與腹瀉交錯,大便夾雜粘液,煩悶納呆,口乾,舌紅苔膩,脈弦滑。宜平調寒熱,益氣溫中。方藥:烏梅丸加減。

針灸療法
     腹瀉及粘液便者,可取長強、陰陵泉、天樞、陽陵泉等;腹痛便秘者,取支溝、天樞、足三里、上下巨虛等;脾虛泄瀉者,取天樞、足三里、脾俞、大腸俞等。

預防保健
   1.此病與精神因素有關,消除病人的恐懼心理,消除緊張,減低壓力,可使病情緩解。
  2.適度運動,增加休閒時間。
  3.飲食方面,控制油類、咖啡、巧克力等刺激性食物的攝取,以減少胃腸道分泌激素,有利於緩解病情。

 4.避免吃易產氣的食物,像是萵苣、甘藍菜、包心菜、花椰菜、多榖類、豆類製品及氣泡飲料如可樂,汽水。

 5.避免奶類製品、玉米、小麥製品、柑橘類水果、咖啡、茶及人工甘味劑(山梨醇)多吃含水溶性纖維的食物(如麥麩、糙米、大麥…等等)。

 6.乳酸菌:改變並修復腸道菌叢生態,維持正常的蠕動及代謝功能。

  飲食調理:

        IBS患者的飲食調理非常重要,根據其臨床表現以便祕為主或以腹瀉為主,而有相應的飲食原則和食療用方。

    泄瀉為主者,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忌食油膩、生冷之品。牛奶、核桃、芝麻或一些滋補藥品極易滑腸,莫濫食用,以熱米粥較為有益。

常用食療藥膳方有:

   1.青梅20g,加水適量,入砂鍋煮湯。先武火後文火,湯成入飴糖少許,飲用,每日2次。適用於泄瀉久治不癒,無黏液膿血者,可酸歛止瀉。

  2.蘋果2個,去皮核,絞汁,入沸水溫燙飲汁,每日2次,適用於泄瀉患者,可健脾和胃止瀉。

  3.羊肉500g,剔去筋膜,沸水浸泡,去水瀝乾,切塊。入鍋加水,再入乾薑12g,黃酒適量,蔥頭一個,置武火上燒沸。去浮沫,文火燉爛。適用於久病泄瀉、五更瀉者(內熱者忌)。

4.懐山藥30g(鮮者加倍),蓮肉15g,先將蓮肉浸冷水中1小時,然後與山藥共煮至稠食用。適用於脾虛泄瀉者。

5.石榴1個,食肉留皮。石榴皮沸水沖泡代茶飲,每日1次,適用於久瀉不癒者。

6.芡實粉60g,粳米100g,先將粳米煮稱稀粥,芡實粉加水調成糊,入粳米粥中攪拌煮2~3沸即成,加適量白糖調味,可常服。

       便祕為主者,宜多吃含纖維質豐富的食品,如各種新鮮蔬菜,水果等。平時應多喝開水,還要適當吃ㄧ些有潤腸通便作用的食物:如蜂蜜、芝麻、核桃、奶油等。在煮菜時可多放一些食油。適當吃一些富含B族維生素的食物:如豆類、粗糧、蕃薯、馬鈴薯等,避免喝烈酒、濃茶、咖啡及吃韭菜、辣椒等刺激性食物,少吃葷腥厚味的食物。

常用食療藥膳方:

  1.溫開水1杯約500CC,每日清晨起床後空腹飲用。

  2.菠菜100g,麻油適量,將菠菜用開水燙熟,加入麻油拌勻後食用。適用於大便不暢者。

  3.核桃仁、芝麻、蜂蜜各50g,先將核桃仁打碎與芝麻一起炒熟,然後調入蜂蜜,拌勻後食用,每日2次,每次2匙,適用於氣血不足引起的便秘。

  4.竹筍250g、豆油、蔥、薑、味精適量。將筍切成薄片,與蔥、薑一起用油炒,油可多放一些。熟後加入味精、鹽進行調味,即可食用。適用於習慣性便秘者。

  5.肉蓯蓉30g、胡桃肉10g、粳米100g。先將肉蓯蓉煎湯,然後去藥放入粳米及打碎的胡桃肉,共煮成粥。每日服2次,每次1小碗。適用於腎虛便祕、腰痠腿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