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淑英 醫師

顏面神經麻痺之中醫治療及保健

   何謂顏面神經麻痺症

        顏面神經麻痺病名的由來是來自查爾斯‧貝爾爵士,他在西元一八二一年發表文獻,指出臉部的運動和感覺是由不同的神經支配的。貝爾氏麻痺是相當常見的疾病,據統計每年在十萬人當中,就有十五至四十個病例。此病在發病初期的進展是很快速的,通常在兩天內顏面神經麻痺的程度會達到頂點,而在發病前,常有類似感冒或其它病毒感染的症狀。

       顏面神經麻痺又稱面部神經癱瘓(簡稱面癱症),中醫稱之為口眼喎斜。顏面神經是屬於12對腦神經中之第7對,分布在腦部、額、眼瞼、嘴、舌等周圍肌肉裡。它支配我們臉部各種表情和閉眼的肌肉。當顏面神經位於腦幹神經核或是顏面神經的路徑受到損傷,就會引起臉部一側的肌肉等功能喪失,也稱作貝爾氏麻痺。

      發生的病因一般認為是因為病毒感染後,患者的免疫反應異常,造成的顏面神經的水腫、發炎,細微出血而引起麻痺,包括單純疱疹病毒,EB病毒及其它許多不同病毒。

      影響的肌肉包括一邊的額頭、臉頰和嘴部周圍的肌肉,病患笑的時候,嘴角歪向正常的一側,患者的法令紋消失,病人因一邊嘴巴無法緊閉,所以無法正常飲食,尤其是喝飲料。患側額頭平坦無紋路,患者眼睛無法緊閉,有乾澀感,因為顏面神經也包含掌管味覺、淚腺、調節聽音大小的神經纖維,患者約有一半合併味覺消失,吃東西時會流下所謂「鱷魚的眼淚」,常見聽覺過敏,感覺聲音變大的現象,耳後方會有疼痛感。

顏面神經麻痹的病因

      顏面神經麻痺可分為中樞性和末梢性。在這裡所指的顏面神經麻痺(面癱症),即屬於末梢性的麻痺,發病的原因可能是因受寒風吹襲引起顏面神經管浮腫、濾過性病毒感染、風濕病、顏面附近供應營養的血管障礙、或因多發性神經炎、髓膜炎、中耳炎、腦底部腫瘤...,所引起的顏面末梢神經發炎。而真正的原因並不清楚,很可能是病毒感染所引起,也有一種說法是疱疹病毒的感染所引起,其它可能的感染源尚包括愛滋病毒以及萊姆氏病。但其中以不知原因突然發生為最多,一般叫做特發性顏面神經痲痹或貝爾氏痲痹,所以目前的原因尚無法定論。

     而中樞性則常發生於腦部的血管障礙、癌症和腫瘍等。據統計,顏面神經麻痺最易暴發於冬天凜冽的寒風中,患者以青年及中年男性(20~50歲)居多,糖尿病和高血壓患者尤易發生。

中醫病因

    中醫學認為本病多由於人體正氣不足,絡脈空虛,風邪乘虛入中頭面陽明脈絡,使顏面一側營衛不和,氣血痹阻,經脈失養而發病。 

臨床表現

     本病通常呈急性起病,一側面部表情肌突然癱瘓,於幾小時內達到頂峰, 部分病人在起病前幾天有同側耳後,耳內、乳突區的輕度疼痛,數日即消失。或壓迫面神經可產生不適感覺。多數病人往往於清晨洗面、漱口時突然發現一側面頰動作不靈,嘴巴歪斜。病側面部表情肌完全癱瘓者,前額皺紋消失,眼裂擴大,鼻唇溝平坦。口角下垂。露齒時口角歪向健側。病側不能作皺額、蹙眉、閉目、鼓氣和噘嘴等動作。

      閉目時,則因眼球轉向上、外方露出角膜下緣的鞏膜。鼓頰和吹口哨時,因患側口唇不能閉合而漏氣。進食時,食物殘渣常滯留於病側的齒頰間隙內,並常有口水自該側淌下。淚點隨下瞼外翻,使淚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病側的眼輪匝肌反射減弱或消失,眼瞼震顫明顯減弱。

      面神經麻痹恢復後,個別病例(約2.7%)可復發。據報導復發間隔時間最長者可達20年,最短10天。

辨證治療

   風寒襲絡

主症:突然口眼喎斜,眼瞼閉合不全,伴惡風寒,發熱,肢體拘緊,肌肉關節酸痛,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浮緊或浮緩。

治法:祛風散寒,通絡和營。

方藥: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味。

風熱襲絡

主症:突然口眼喎斜,眼瞼閉合不全,伴口苦,咽乾微渴,肢體肌肉酸楚,舌邊尖微紅,舌苔薄黃,脈浮數或弦數。

治法:祛風清熱,活血通絡。

方藥:大秦艽湯加減。

風痰阻絡

主症:突然口眼喎斜,眼瞼閉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顏面麻木作脹,伴頭重如蒙,胸悶或嘔吐痰涎,舌胖大,苔白濁或膩,脈弦滑。

治法:祛風化痰,通絡止痙。

方藥:牽正散加味。

氣虛血瘀

主症:口眼喎斜,眼瞼閉合不全日久不癒,面肌時有抽搐,舌質淡黯,苔薄白,脈細澀或細弱。

治法:益氣活血,通絡止痙。

方藥:補陽還五湯加減。

       顏面神經麻痹臨床症狀單一,多僅以面肌癱瘓為主要臨床表現,我們認為臨證之時尤需強調辨證,切中病機,有的放矢,不可見癱治癱。中醫藥治療本病有一定的優勢,內服外治結合常可獲良效。

       對於本病的治療,除內服藥外,應重視外治療法,特別是針灸,效果尤為突出。針灸治療以局部取穴為主,配以循經遠端穴位。局部穴位常用地倉、水溝、顴髎、迎香、四白、太陽、絲竹空、魚腰,遠道取穴以足三里、合谷為主。初起邪實正盛,治宜瀉法,後其外邪已去其大半,正氣亦損,宜以補法為主。

    病初多採用淺刺,避免強刺激,一般不用電針。病久者宜深刺,宜用電針尤其對重症頑固病例,應用透穴、電針以增強刺激量,對體虛者應加灸或配伍足三里、脾俞、腎俞等穴。

預後與轉歸

    顏面神經麻痹引起的面癱,從起病1~2週後開始恢復,1~2個月內明顯好轉而痊癒。年輕病例的預後較好,大約75%的病人在幾週內可基本恢復正常,但亦有少數發病時伴有乳突疼痛、糖尿病、高血壓、動脈硬化、心絞痛的病史者,或老年人預後較差,部份患者恢復不完全,產生癱瘓肌的攣縮,面肌痙攣或聯帶運動的面神經麻痹等合併症。

   預防

    顏面神經麻痹的確切病因雖未完全明瞭,但根據部份患者局部受涼或受冷風吹拂後發病,故對本病的預防,主要是防止局部受寒。另外,加強鍛煉,增強體質,可使正氣充盛,外邪無以入侵。

   禁忌:本病患者病起之時當少食生冷腥臊之物,

食療藥膳

       1.面癱飲

  • 防風10~15g,蔥白2莖,粳米30~60g,前兩味水煎取汁,去渣;粳米煮粥,待粥將熟時加入藥汁,煮成稀粥,溫服。
  • 本方功可祛風解表散寒。
  • 適用於風寒襲絡引起的面癱、肢體肌肉痠楚等。
  • 2.薄荷糖
  • 薄荷粉30g,白糖500g。將白糖放入鍋內,加水少許,文火煉稠,後加入薄荷粉,調勻,再繼續煉於不粘手時,即成。
  • 本方具有疏風清熱、辛涼解表的功效。
  • 對於突然口眼喎斜,眼瞼閉合不全,咽乾微渴等症有效。
  • 3.川芎白芷燉魚頭
  • 川芎3~9g,白芷3~9g,鱅魚頭500g,蔥、胡椒、薑、鹽適量。武火燒沸,再以文火燉半小時,分早、晚食魚喝湯。
  • 本方功能祛風散寒、活血通絡。
  • 適用於外感風邪引起的面癱
  • 4.薑糖蘇葉飲
  • 紫蘇葉3~6g,生薑3g,紅砂糖15g,以沸水浸泡5~10分鐘。
  • 本方具有疏風散寒、辛溫解表的功效。
  • 適用於外感風邪引起的諸症。

    本病患者還需注意精神調養,保持心情愉快,避免不良精神刺激等。

經驗體會

      顏面神經麻痹引起的面癱,中醫、西醫均有較好的療效,尤其在早期治療,各有所長,都能獲得滿意的效果。經過多年的臨床經驗積累,中醫藥對於顏面神經麻痺已摸索出一套成熟的治療原則:急性期以祛風為重;恢復期以養血為主;活血通絡則可貫通於治療的全過程。越來越多的學者認識到,針灸在本病治療中能達到重要的作用,多主張早期局部淺刺,手法輕柔,時間宜短,或可遠端取穴為主。

     值得欣喜的是,在中西醫結合施治的基礎加入針灸的綜合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據統計,有大約75%的患者在幾週內可基本恢復正常。但亦有少數不恢復或恢復不完全,遺留有癱瘓肌的攣縮、面肌痙攣或聯帶運動的面神經麻痹合併症。對於恢復期或後遺期的患者,採用中藥、針灸、按摩等多種方法綜合治療,常可獲佳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