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性皮膚炎的中醫治療及保健
何謂異位性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小孩子、青年人及廿歲到廿五歲左右的成年人較常患的濕疹,而且很容易變成慢性型,好好壞壞,一拖好幾年。所謂異位的觀念,是說它是一種立即發生性的過敏反應,和遺傳性體質很有關係。這種人的血液中常含有一種反應性抗體,表示其特殊的體質。這種病可說是一種慢性、容易再發和引起急性泛發的皮膚炎。通常是因為種種抗原、搔抓、磨擦、熱、濕、汗液的滯留、激烈的氣溫變化、肥皂、熱水和清潔劑等的刺激,及精神緊張、細菌或真菌的感染症等而引起的症狀。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變態反應性皮膚病,典型的異位性皮膚炎除有特定的濕疹臨床表現外,還具有以下4個特點:1.有容易罹患哮喘,過敏性鼻炎,濕疹的家族性傾向;2.對異種蛋白過敏;3.血清中反應素(IgE)值高;3.血液嗜酸性白細胞增多。
異位性皮膚炎的發病時機
自出生後幾個星期到幾個月之內就開始出現症狀,先是在臉部出現潮紅、落屑,而後漸漸生出小疱成濕潤化、糜爛和結痂,在頭皮及耳朵、頸部也漸漸發生同樣的變化,而且具有相當的癢感;病人常會去搔抓而使它更為惡化。這種情形,時好時壞,很容易再發及增惡,可以一直到兩歲左右。大多數病人到此時期,症狀就會消失而痊癒,這是嬰兒型異位性皮膚炎。但是少數病人則可繼續發作到六、七歲或至成人期;其間,濕疹樣變化可能泛發於全身,包括軀幹及四肢在內。皮膚變厚,皮溝變深; 皮野變明顯、成苔癬化,而且皮膚較乾燥,沒有濕潤的傾向。
異位性皮膚炎分布的部位
分布的部位在嬰兒期則以頭、臉、頸、腋窩、肘窩、鼠蹊部、膝窩、及肩胛和肘頭周圍等較多;孩童期以後至成人期則以臉、頸、肘窩、及膝窩等處為主,而且癢感更加劇烈。另外還有一種局部的異位性皮膚炎,大多發生在青少年及成人,以手部、肘窩、膝窩等處的落屑、丘疹、皮膚變厚、變深色及癢感為特徵,這是一種較輕型的異位性皮膚炎,叫慢性單純苔癬。
異位性皮膚炎的中醫病名
中醫因此病好發於肘部、膝部、膕(膝後窩)部常見對稱性發作,故有「四彎風」之稱,發於手腕部的稱「窩瘡」,四肢或浸淫全身、滋水不斷現象,名為「浸淫瘡」,發於耳部稱「旋風瘡」,嬰兒濕疹稱為「奶癬」有起丘疹者,亦有起紅斑疹,或濕疹或蕁麻疹,反覆發作不斷;或有全身性乾燥剝落屑者,謂之『乾癬』。
異位性皮膚炎中醫稱”四季風”、”頑濕”、”奶癬”等。
異位性皮膚炎的中醫病因病機
(一)稟性不耐:稟性不耐是指患者由先天稟賦的特殊素質,體內具有特殊的內在致病因素,不耐外界刺激,為本病發病的基礎。具有這種素質的人,一旦受到相應外界條件的干擾誘觸,如魚蝦、辛辣之品,即可導致發病或加重病情。
(二)濕熱內蘊:濕熱內蘊也是本病發病的內在因素之一。在孕前或孕育期間,父母尤其是母親恣食魚蝦辛辣炙煿物,脾運不周,積濕生熱,久之濕熱內蘊,遺於胎兒,遂成發病基礎。
(三)飲食不節:此常見於後天調養不周者。有些患兒素體贏瘦,偏食嗜食,脾胃不健,肌膚乾燥;有些患者喜食魚蝦海味,使內蘊濕熱,相勝相加,引起發病或加重病情。
(四)外邪侵襲:外邪侵襲包括以下幾方面:由於自然界氣候的變化,冬去春來,寒熱相移,致使肌膚腠理疏密開合不調,或因暴觸寒熱,體表經脈失疏,使體內久蘊之濕熱,內不得泄越,外不得宣散,鬱壅肌膚而發病;外界的花粉,塵埃等隨風吹拂,侵襲體表腠理,亦可發病;其它異物刺激如動物毛、纖細絲物觸膚,以及搔抓、磨擦等,均可誘激發病情。
總之,本病病因複雜,病機多變,常是幾種因素交叉綜合致病。某個時期變化不定,故出現多種證型,當綜合分析之。
異位性皮膚炎在西醫的病因則認為是1.遺傳因素2.變態反應原3.環境及精神因素是本病的誘發因素。此外,精神緊張、感情激動、疲乏等精神因素亦可能加重病情。
此外,皮脂腺與汗腺功能失調對本病也有影響。有人觀察許多異位性皮炎患者由於運動、高溫或激動而過量出汗,使症狀加重,瘙癢增劇。
異位性皮膚炎的臨床診斷
一、症狀
1.嬰兒期(1個月左右至2周歲) 通常在生後頭2或3個月開始發病。肥胖型體質的患兒,初起於兩頰、額及頭皮,出現邊界不清的紅斑,斑上有密集的小丘疹、丘疱疹、水疱,疱破有鮮紅的糜爛面及滲液,繼而結痂(以上為滲出型);乾瘦型體質的患兒,皮損為淡紅色或暗紅色斑片,斑上有密集的小丘疹,無丘疱疹和水疱,皮膚乾燥而無明顯滲出,表面附有灰白色糠粃狀鱗屑,常累及面部、軀幹和四肢。慢性時亦可出現輕度浸潤肥厚、皺裂、抓痕或血痂(以上為乾燥型)。伴劇烈瘙癢,常引起患兒哭鬧、煩躁起急,睡眠不安。
2.兒童期(3~10歲) 由嬰兒期演變而來,或在此階段直接發病。有一部份患兒皮損好發於肘窩、膝窩和兩小腿伸側,亦可累及頸外側及四肢其它部位。皮損表現為針尖大丘疹、丘疱疹或小水疱,密集或融合成片,繼而呈輕度浸潤,乾燥並覆有灰白色鱗屑,部份呈輕度苔蘚狀,可見抓痕及結痂(以上為濕疹型)。也有的患兒皮損散布全身、而以背部及四肢伸側明顯。皮損表現為大量散在的丘疹,色紅、棕褐或同正常皮色,表面乾燥,覆有薄痂,因丘疹劇癢而被抓破,出現抓痕及血痂(以上為癢疹型)。
3.青年期及成人期(約12~23歲) 多數由兒童期演變而來,嬰兒期轉變至此期者約佔10%。皮損好發於肘窩、膝窩、頸前、頸側,亦可發生於面、眼周圍、手背等處。皮損表現與兒童期類似。多為淺紅斑或丘疹,融合成片,邊界清楚或不明顯,日久呈輕度浸潤肥厚,或呈苔蘚改變,被覆灰白色鱗屑,因劇癢而搔抓可有抓痕、血痂,有的亦可有滲出、結痂。
二、併發症 異位性皮炎患者尚可伴發枯草熱、蕁麻疹、血管性水腫、過敏性鼻炎、哮喘等病。個別患者可合併魚鱗病、白癜風、斑禿。
鑑別診斷
1.濕疹 濕疹與異位性皮炎在皮損表現方面幾乎沒有多大區別。濕疹患者無家族史,皮損泛發全身無固定發病部位,即使在耳、小腿、手部、陰囊等處發病,也易與異位性皮炎的特定部位區別。
2.嬰兒脂溢性皮炎 要注意與異位性皮炎的嬰兒期相鑒別。前者常見於生後不久的嬰兒,頭皮局部或全部覆有灰黃色或棕黃油膩狀結痂或鱗屑。皮損有時累及眉區、鼻唇溝、耳後等處,癢輕。
異位性皮膚炎的中醫治療
1.濕熱內蘊
主症:皮損為邊界不清的紅斑,紅斑上有密集的丘疹、丘疱疹、水疱,疱破 有鮮紅的糜爛面,脂水滲出,滲液乾燥厚結黃厚痂。皮損好發於頭面、頸項,或其它部位。伴有劇烈瘙癢,哭鬧不安,睡眠不寧,便乾溲黃。舌質紅,脈數。
治法:利濕清熱
方藥:消風導赤湯化裁。
2.脾虛濕盛
主症:皮損為邊界不清的淺紅斑,斑上或周圍丘疹、丘疱疹、水疱密集或散布,疱破後糜爛面色淺紅或同膚色,滲液不易乾收或收斂較慢,結黃薄痂。皮損好發於頭面、肘窩、膝窩、軀幹及四肢等處。伴劇烈瘙癢,睡眠不寧,面色萎黃,精神不振,乏力倦臥,納呆便稀或溏。舌質淡或淡紅,脈滑或濡。
治法:宜健脾除濕
方藥:小兒化濕湯。
3.陰虛血燥
主症:皮損為邊界不清的淺紅或暗紅斑片,斑上散布或密集小丘疹,表面粗糙乾燥,覆有灰白色糠粃狀鱗屑,部份病例皮損經久不退,反覆搔抓,可呈輕度浸潤或呈苔癬狀,抓痕累累,偶見血痂。伴劇烈瘙癢,煩燥不安,口乾不多飲。舌質紅或暗紅少津,苔淨或有剝苔,脈沉細。
治法:宜滋陰養血潤燥
方藥:地黃飲子化裁。
針灸療法
取穴:軀幹取脾俞、胃俞、大椎,上肢取合谷、曲池;下肢取足三里、委中、豐隆。每次可刺3~4穴,中強刺激,留針15min。隔日1次,10次為1療程。適用於成年人。
預防及護理
目前,對改變本病的遺傳因素尚無辦法。著重避免誘激發因素,如在病因中提到的因素,應儘可能不接觸或少接觸,以減少發病、減輕病情。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日常保健應注意下列幾點:
1、注意氣溫的調適:夏天天氣又濕又熱時,白天須用除濕機,晚上須開冷氣(不能太冷)。冬天避免乾燥,皮膚發癢及乾裂,室內溫度要適宜通風,保持室內清潔。
2、貼身衣物以棉、麻質通風為主,避免人造纖維(如尼龍)或動物皮毛製品。衣被不宜過暖,減少汗液刺激。
3、須避開過敏原:如花粉熱、毛毯、寵物皮屑、塵螨等,少用肥皂或接觸化學藥劑(燙髮、染髮藥劑)等。
4、飲食方面:有殼海鮮、魚、蝦、蟹、芒果、牛奶、蛋、花生、黃豆、酒、巧克力、乳酪、防腐劑添加物、醃漬、燻製食品等皆有過敏例子,若過敏則忌食。
5、應保持皮膚清潔:注意皮膚的保濕處理,使用低皂鹼肥皂,沐浴後搽上保濕乳液或凡士林,或沐浴時加入沐浴油,對於皮膚具有保濕及潤滑作用,可減輕皮膚搔癢。容易出汗者,應保持身體乾爽,換掉濕衣物,清水搽淨身體以防皮膚濕疹惡化。
6、不論急慢性,皆應避免搔抓,不可留指甲,以免指甲下之汙垢導致感染加重病情。可在睡前給小兒帶上手套,減少不自覺的搔抓造成皮損。
保健藥膳
1.薏仁綠豆赤豆粥
薏苡仁30g、綠豆30g、赤小豆30g,三藥水浸半日後共煮成粥。
適合濕熱證異位性皮膚炎患者。
2.冬瓜薏仁赤豆粥
薏苡仁、赤小豆、山藥,三藥水浸半日後,加上冬瓜同煮為粥。
適合脾濕證異位性皮膚炎患者。
3.四君藥棗粥
黨參、茯苓、白朮、甘草、山藥,五藥水煎取汁,加入大棗、米同煮為粥。
適合脾腎兩虛證異位性皮膚炎患者。
4.桑椹大棗粥
桑椹、大棗、米,三味同煮為粥。
適合血燥證異位性皮膚炎患者。